“谢谢你们!用汗水保障生活的正常运转”
来源:人民网-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    时间:2023-06-30 09:51:28

X 关闭

连日来,高温天气唱起了“主角”,华北、黄淮地区更是进入“烧烤模式”。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3℃或以上,北京最高气温一度定格41.1℃。

烈日炎炎下,许多基层劳动者为了确保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,仍坚守工作一线。电力工人满头大汗应急抢修,环卫工人挥汗如雨擦亮城市容颜,交警辅警马不停蹄巡逻执勤……他们的默默奉献令众多网友感动:“致敬高温下的坚守者,谢谢你们!用汗水保障生活的正常运转。”

多部门部署防暑降温工作


(相关资料图)

据统计,今年6月以来(截至6月24日),35℃以上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华北、黄淮等地,京津冀鲁豫平均高温日数为7.9天,较常年同期偏多4.3天,北京达到9.8天,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。

“还未入伏就这么热,京津冀等地怎么成了‘火炉’?”对于来势汹汹的高温热浪,网友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询问原因。

“华北、黄淮等地高温天气过程强度大、持续时间长,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。”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的报道中,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介绍,这一带受到较强暖气团控制,且影响时间较长,同时在高压脊控制下,天空晴朗少云,太阳辐射增温促进升温。此外,夏至时节白昼较长,太阳光照时间长,加之华北、黄淮等地空气湿度小、天气干燥,有利于气温升高及高温维持。

中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本就有明显的地域差异:南方地区通常在盛夏时段进入高温季,而北方地区往往在初夏时段。

“对华北地区来说,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易出现高温天气,连续数天的高温在6月也较为常见。这段时间主要以干热型高温为主,表现为气温高、湿度小。”在新华社客户端刊发的报道中,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说,全球变暖背景下,无论南方还是北方,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都在增加。

为保护公众健康,有效防范职业性中暑事件的发生,近期有关部门相继发文部署防暑降温工作。

全国总工会印发《关于做好2023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各级工会督促用人单位合理布局生产现场,合理安排作业时间,为职工提供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,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等。

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《关于做好2023年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主管部门,推动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与职业健康培训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、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病预防工作协同联动、互相促进,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。

与此同时,湖南、山东、陕西等省份也出台了相关保障措施。

据央视网报道,湖南省人社部门要求自2023年7月1日起,高温津贴标准调整为不低于300元/人/月,发放时间为3个月(7月、8月、9月)。山东省人社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日最高气温达到40℃以上的,当日应当停止露天作业。陕西省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在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下从事户外作业及在33℃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。

多措并举关爱户外劳动者

热浪滚滚,不少户外劳动者更是面临巨大“烤”验。各地创新形式、多措并举,通过设置休息室、错时作业、加强防暑物资保障等方式为工作者送去清凉、送去关爱。

新华网文章报道,四川省达州市升华广场附近餐饮店铺密集,人流量大,为此,升华广场专门设立“骑手家园”,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提供饮水供给、餐食加热等服务,并配套有骑手培训等功能。

“之前天气热时,我们只能在马路边的树荫下等活儿和休息。”在升华广场“骑手家园”中,外卖小哥刘荣彬正在边刷新闻、边等待新单。“现在没单的时候,我就来这里吹吹空调,歇会儿,给电瓶车充电,还能看看书、给自己‘充充电’。”

“骑手家园”“网约车司机大本营”“零工之家”……散布在达州各个区域的休息室,虽然名称不尽相同,但户外劳动者均可“共享”是其共同的特点。据统计,2022年以来,达州已通过新建、改建、联建等方式,因地制宜建成服务普通劳动者群体的休息室89个,覆盖行业人群5.5万余人。

持续高温天气下,各地加强防暑物资保障,为户外劳动者送来阵阵“清凉”。

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刊发的文章报道,在河北省沧州市,新华区小赵庄乡发起为高温下作业者送清凉活动,成立了20支夏季送清凉志愿者服务队。每个服务队负责一个片区,给一线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送去西瓜、纯净水、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。

“我注意到,许多城市在街头搭建志愿亭,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消暑饮品,奉上‘清凉’。这份善意,是社会对户外劳动者的关怀,也是在切实提升城市文明水平。”网友“山川养玫瑰”评论道。

为加强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,多地还通过调整工作时间、进行多班组轮序等方式,避开高温时段、错峰施工。

光明网文章介绍,在河南省郑州市,城管部门对环卫工人作业时间做出调整,日气温达到35℃以上,中午12时至下午3时暂停人工清扫保洁作业;日气温达到37℃以上,中午11时至下午4时暂停人工清扫保洁作业。

郑州公用集团二七环卫项目部负责人薛冰说:“目前,我们的日常生产作业以机械化作业为主,人工保洁在早晨6点前结束。在高温天气下,我们还增加了雾炮车辆,一天至少4次对全区域进行作业,在完成日常清扫保洁的基础上做到降温降尘。”

网友“安琪”在新浪微博“守护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”话题中留言说:“感谢所有户外劳动者的辛勤付出,向他们致敬!”

充分做好个人健康防护

据中央气象台消息,预计未来两周,华北、黄淮等地仍多高温天气,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29日至7月2日、7月6日至7月10日,内蒙古中部、华北、黄淮、汾渭平原等地日最高气温将有35℃至39℃,局地可达41℃。

高温耐力十足,包括户外劳动者在内的每个人都需关注气温变化,充分做好健康防护,科学预防中暑。

近日,国家疾控局发布《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》,针对夏季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,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,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。

记者了解到,《高温热浪等级》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气温高、湿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,使人体感觉不舒适,并可能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、增加能源消耗、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天气过程。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、热水肿、热晕厥、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文章建议,高温热浪下,户外作业人员在进行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,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。工作时,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,并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,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。户外作业人员也应定时休息,休息宜选择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。此外,户外作业人员要减轻劳动强度,放慢劳动速度,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,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,适量喝水降温。

除了户外劳动者,体质较差的老人、儿童、孕妇等人群,也易发生中暑。

据人民网报道,国家疾控局提示,这些人群要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生活和工作,饮食要清淡,注意补水,劳逸结合。对于儿童、孕妇等敏感人群来说,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,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。针对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而言,要主动、多次、适量饮水,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,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,要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。

一旦中暑了该如何应对?“发生中暑,要及时干预、正确处置,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解开患者衣扣,并通过擦拭、冷敷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。”在新华网刊发的报道中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说,同时要给患者补充含有盐分的液体,补充中暑导致的体液和电解质丢失。如果症状还是不改善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
对此,网友“慢悠悠”留言说:“天气正热,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好健康防护。”网友“七个吉他”留言说:“高温天气持续不断,无论是工作还是出行,大家一定都要做好防暑降温,平安健康度夏!”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手机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